财新传媒
201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

论坛综述:新常态下论改革

2015年03月23日 15:59
T中
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情况下,中国如何通过改革激发经济活力,稳定增长;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,如何评价深化改革的成效,如何看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,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和举措破解改革难题

  【财新网】(记者 陈慧颖)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,于2015年3月21-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。其中3月21日上午举行的分组会(I)会场三的题目是“新常态下论改革”。主持人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,与会嘉宾包括: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、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、普华永道全球主席戴瑞礼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。

  本节主要讨论的内容是,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情况下,中国如何通过改革激发经济活力,稳定增长,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,我们如何评价深化改革的成效,如何看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,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方式和举措破解改革难题。

  吴敬琏指出,对于什么是“新常态”的特点,概括起来是两点,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,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。两个特征的进度不一,经济增速已经转向,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向还是一个进行时,并没有实现。第二个转变提了20年,但成效不彰,最关键的问题是消除体制性障碍,手段就是改革。

  吴敬琏对把稳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政策取向有一点怀疑。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化之年。农地改革、国企改革的进展值得关注。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够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,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所期望的一种新常态。只要增长质量提高了,增长是高速、中高速,甚至中速都不要紧。

  朱光耀指出:要实现“新常态”下的经济发展目标,2015年需要直面矛盾。2015年,国内国际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。国内经济“三期叠加”效应集中显现。国际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最为复杂、最为严峻,最具挑战性的一年。也是冷战结束以来地缘政治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最大的一年。

  朱光耀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四点,财政政策积极性的体现,一定要在工作部署中体现出来,包括:第一,适当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,从去年的2.1%提高到2.3%。第二,一定要坚持结构性的减税和系统性的清理收费。第三,要盘活财政的存量。在货币政策方面要体现,在审慎的货币政策之下的松紧适度,要有针对性。

  戴瑞礼表示,2015年的调查显示,全球CEO的信心首次超过了中国,美国超越中国,成为最具增长前景的市场。

  中国在进行新常态的转变,有三点需要去关注。首先是如何去迎接新的竞争,去适应消费者新的生活模式。然后,在技术技能方面如何去填补空白,提高竞争力。第三是如何在人才方面去纠正错配。

  中国的人口结构在改变。经济增长导致了工资上升,城市化程度在上升,人们的需求,期望值也越来越高。同时移动经济和数字经济也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。中国的企业领导也必须要去迎接这种新的挑战和变化。

  蔡昉表示,有观察者表示,从两项改革看到中国政府的信心,一个是生育政策改革,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。

  按照潜在增长率的方式测算,在十二五时期,平均中国的潜在增长率,降到7.6%,在十三五的时期,大概应该是6.2%。

  “新常态”要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,从过去资本、劳动、要素投入型的增长驱动,转向创新驱动,全要素生产力的驱动。加上这些驱动的新的增长驱动力,还可以有更快一些的经济增长。改革是推进转变的动力,中国要获取改革红利。

  周其仁表示,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要引起高度重视。比如中国劳动力成本高,出口竞争优势削减很快,但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当中有一块是社会保障的提取,通常占我们工资总额的40%,在发达国家,同样这个数据要低得多。这40%的东西。另一个例子,中国一线城市建筑的土地成本70%以上,全国平均大概是50%左右。像澳大利亚有中国的厂商去投资,土地成本占建筑的比例13%。中国土地贵,税也不便宜,各行各业要增长就遇到很大的问题。

  不由市场决定、不能根据经济形势的好坏变动,是法定的,带有强制性的,这块东西就是制度成本。制度成本要引起高度重视,因为它没有办法通过市场供求解决,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。

  改革前,中国是要素成本低,制度成本高。现在是要素价格高,制度成本也高。如果不把成本降下来,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。■

首页经济金融公司政经世界观点文化博客图片《新世纪》周刊《中国改革》视频English
说说你的看法...
分享
分享到
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
取消
发送
注册